吳涔溪(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4/6/13/n4177433.htm)
【大紀元2014年06月13日訊】機械設計領域的佼佼者、前工研院機械所副工程師羅世典,從事過導彈、光學雷達等武器研發,專案設計應接不暇,直到有一天身體亮紅燈,突如其來的腦幹栓塞,讓羅世典思考自己堅持40年的機械設計,究竟為自己和人類帶來什麼益處?
就在人生徬徨的十字路口上,醫師囑咐多走向大自然、多做復健。太太特地為他和自己買了兩台不錯的單車,希望藉由有益心肺復甦的單車運動,讓身體達到最佳的復健效果。說實在的,若不是因為這場疾病,他還孜孜矻矻在系統研發上,更別提放下工作,從事戶外運動。但誰知騎單車的經驗,並沒有想像中的快意。
自行改裝 避震效果出奇神勇
「怎麼這麼顛簸啊!真難騎耶!」自行車的顛簸感,讓他一度想放棄,但又捨不得看到太太用心替他選購的單車閒置在一旁,40年機械設計經驗讓他動念「自己來改裝一個避震器,不就得了!」經過一番物理性的評估,他覺得把避震器裝在龍頭把手上,對於施力和協調性影響最小,避震的物理效果最好。
別人都沒有過的嘗試,他大概花了半天的時間,用廠裡精密的機械設備,便初步改裝完成了。安裝在單車龍頭後,特地騎到山路上,對騎乘的舒適感和避震效果大為驚豔,行經碎石路段及轉彎處的抓地力、高速下坡把手的握實性都大為提升。他驚異地說:「怎麼這麼神勇!」
挑戰歐盟測試 安全性大提升
騎單車變輕鬆、有趣後,他幾乎天天騎,復健效果果然明顯。他心想,若能解決長途騎乘手麻、肩痠的問題,人們也能像他一樣,從單車騎乘中得到健康、舒適和樂趣。何不將自己的快樂和更多人分享,興起將這個自行改裝的「龍頭避震器」商品化的念頭。
創新容易,但要將其商品化,就必須符合市場及使用者的需求。為了提供一個安全性高的商品,羅世典決定挑戰歐盟嚴格的10萬次震動規範測試。最初的設計到了 300次震動便遭遇瓶頸,研發的壓力換來連續數日的難以入眠。有一天凌晨夜裡,突然靈光乍現,開發出獨特的懸吊系統,即使震動20萬次,也只有極其微小的磨耗。
MIT用心研發 意在改善健康
將高科技技術應用到單車零組件,為人類長達200年的單車歷史,提供舒適安全新方案。一把抓龍頭避震器,透過物理性構造讓減震效率可達63%,創新研發獲得大陸和台灣專利,及2012台北自行車展創新設計奬肯定。
談起這項源於一場微中風的發明,羅世典謙遜地說,機械設計貴在「堅持」和「創新」,「40年沒有改變自己的意志力,看能否在設計領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!」 希望由台灣自行研發的「自行車龍頭避震器」為更多人帶來健康,更希望有機會行銷國際,讓MIT創新研發在國際單車界發光發熱。◇